前些日子老師向我推薦了這本書,彼時的我正處人生重大轉(zhuǎn)折階段——準大學生。告別單一枯燥的十八年求學之路,我的確陷入了對未來的焦慮以及作為個體對活著的意義是什么的迷茫與沉思,而這本由著名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爾根據(jù)自身經(jīng)歷寫的《活出生命的意義》讓我幸運的在茫茫然前行路上有了醍醐灌頂?shù)钠獭?/p>
全書共分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作者在集中營三年里艱苦頑強地與命運抗爭并尋找生命意義的心路歷程。第二部分是作者向大家介紹根據(jù)自身經(jīng)歷啟發(fā)創(chuàng)立的心理治療方法——意義療法。
作者弗蘭克爾是奧地利一名精神科醫(yī)師,1942年,被納粹關(guān)進了奧斯維辛集中營。先后輾轉(zhuǎn)在四個集中營之間,歷經(jīng)坎坷,受盡折磨,在慘絕人賽的集 中營中每天面臨著死亡的恐懼,饑餓的折磨,以及非人的虐待,命懸一線,而毒氣室和焚燒爐則是集中營中多數(shù)囚徒生命的歸宿。根據(jù)史料記載,二戰(zhàn)期間,集中營共有150萬人死于非命。但幸運的是,作者最終憑借著對生命的極大熱情成為少數(shù)幸存者。而這段特殊的經(jīng)歷也使他對生命有了更大的熱情,他在67歲開始學習駕駛飛機,并幾個月后拿到駕照,在80歲時登上了阿爾卑斯山……或許他是在用實際行動實踐著 “如何活出生命的意義〞。
在書中,弗蘭克爾發(fā)現(xiàn)可能找尋到生命意義的三個途徑:工作(做有意義的事)、愛(關(guān)愛他人)以及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而在《奇葩說》中李誕也曾說過生命的意義不只有快樂,快樂是很短暫的,他認為工作能帶給他意義,或許是解決問題付出的努力和解決后的成就感、滿足感等等。
弗蘭克爾認為:“培養(yǎng)幽默感并以一種幽默的態(tài)度看待事情,是人在掌握生存藝術(shù)時學到的技巧。盡管在集中營中苦難無處不在,但還是有可能運用生存的藝術(shù)?!蔽覀儾桓桧灴嚯y,苦難本身毫無意義,但我們可以通過自身對苦難的反應(yīng)賦予其意義?!叭怂鶕碛械娜魏螙|西,都可以被剝奪,唯獨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選擇自己的態(tài)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剝奪。”而詩人蘇東坡的處世之道與弗蘭克爾有著異曲同工之處: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無論是遭宮刑之痛后依然堅強,最終締造出千古著作《史記》的司馬遷,或是出生織席販履之徒40歲寄人籬下,一事無成,卻依然心懷壯志終成霸業(yè)的劉備,亦或是前些日子大火的治好了我的焦慮的二叔。從他們身上,我們似乎都能獲得一些活著的意義的感悟。
有時一個人獨處時,我常常困惑活著的意義,但事實上在我們認識了人生本來沒有意義后,反而我們要去賦予人生意義,這樣才能更好地活下去,創(chuàng)造價值,構(gòu)成大千世界,萬事萬物。去年寒假我的太爺爺去世火化,出來時燒成了灰,存在一個小小的罐子里,骨灰似乎成分與磷灰石差不多,沒有什么值得敬畏的,但四周的哭聲、白布和哀傷預(yù)示著一切。
我們好像一出生就在走向死亡,但生命的意義絕不在于此。生命是一個偉大而震撼的話題,沒有人可以泛泛而談,對生命保持敬畏之心,對它的意義充滿了好奇心,而探索生命意義的過程真的可以讓人熱淚盈眶。保爾柯察金曾說"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生命對于我們只有一次。一個人的一生應(yīng)該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他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
人們活著是為了尋找生命的意義,這也是人們一生中被賦予的最艱巨的使命。而我,依然在路上。